网络诈骗员工判罚标准及共同犯罪认定方法

导语: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员工来说,如果对诈骗行为不知情,将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对于明知且参与犯罪活动的员工,属于从犯。本文将详细介绍诈骗罪的判罚标准以及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网络诈骗员工判罚标准及共同犯罪认定方法

一、对诈骗行为不知情,网络诈骗员工如何判

网络诈骗被公安机关查处的,若员工对诈骗行为不知情,则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若是员工明知且参与犯罪活动的,则员工属于从犯。在量刑时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诈骗公私财物若是数额较大的,行为人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共同犯罪主、从犯的认定

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3、起主要作用,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而且其行为是犯罪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或是事前拉拢、勾结他人,提起犯意,出谋划策的教唆犯。起次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是指虽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对整个犯罪的预谋、实施和完成,所起的作用不大;只为共同犯罪的实施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帮助。如提供犯罪工具、指示犯罪目标、排除犯罪障碍、看风、转移赃物等。

4、应当根据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区分主、从犯。若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一致或相当,则均认定为主犯。

5、在共同犯罪中,数名被告人互相推卸罪责,其它证据又不能确定他们之间地位和作用大小的,应认定他们在共同犯罪中起同等作用,不分主、从犯。

6、同案人在逃,从现有证据证实已抓获的被告人确实在整个犯罪过程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如看风、转移赃物等)的,应认定为从犯。

同案人在逃,抓获的被告人供称只参与看风、转移赃物等次要或辅助作用,又没有证据证明其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不宜认定主、从犯,但量刑时酌情从轻处罚。

7、刑法分则对主犯另设处罚规定的,应依照刑法分则条文处罚。不应重复刑法总则关于主犯的规定。

三、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5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

2、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3、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结语:诈骗犯罪是一种破坏社会安定的行为,公安机关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员工在面临诈骗犯罪时,要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避免参与其中。同时,对于共同犯罪的认定,需要根据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等情节进行综合判断。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网络诈骗的判罚标准和认定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yundaoxs.com/xfbk/7903.html

(0)
允道律师允道律师
上一篇 2024年2月17日 10:53
下一篇 2024年2月18日 09: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