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金额15万怎么判(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导语:合同诈骗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行为。那么,对于合同诈骗金额15万的判决是怎样的?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又是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答。

合同诈骗金额15万怎么判(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一、合同诈骗金额15万怎么判?

单位会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个人会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上述诈骗故意,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的,不能以本罪论处。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行为人意图本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也包括意图为单位或第三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

诈骗故意产生的时间既可能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例如,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人诈骗的故意既可以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即行为人在签订虚假合同之前就已经具有非法占有对方钱财的故意,其签订合同的目的不是为了骗取对方钱财的手段,诈骗故意也可以产生在签订合同之后,即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最初,并无骗取对方钱财的故意,但是,合同签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行情变化等,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从而产生诈骗的故意,行为人有归还能力而不愿归还已经到手的对方的钱财,并进而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对方,以达到侵吞对方钱财的目的。

三、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是什么?

考察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只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诈骗与合同纠纷的标准。但是,也不能否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又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某人在没有落实货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即与人订立了供货合同。在收到预付款之后,多方查找货源,仍未落实,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此案中,行为人作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下与他人签订了供货合同,但从他的整个活动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地,有些人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而且也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但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货款到手,便大事告成,或大肆挥霍,或逃之夭夭,如此等等,不言而明,这些人签订合同是假,骗取财物是真,当然应以诈骗论处。

结语:合同诈骗罪的判决与主观要件及界限的明确非常重要。对于金额15万的合同诈骗,单位将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个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则是在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上进行考察。对于合同诈骗罪的判断,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意图、行为以及合同履行能力等因素,以确保公正判决。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yundaoxs.com/xfbk/10068.html

(0)
允道律师允道律师
上一篇 2024年3月10日 10:47
下一篇 2024年3月10日 11: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